审核主要分为三个核心类型:初次审核(认证审核)、监督审核 和 再认证审核。此外,还有特殊审核,如转移审核和特殊审核。
1. 初次审核(Certification Audit)
这是组织首次寻求IATF 16949认证时必须经历的审核,分为两个阶段。
-
第一阶段审核(Stage 1):准备性评审
-
文件评审:评估质量手册、程序文件、内审、管理评审等核心文件是否符合IATF 16949标准要求。
-
与管理层沟通:了解组织背景、战略、过程识别和风险分析情况。
-
确认审核范围(包括支持场所)和审核计划。
-
确认组织理解和实施了满足标准要求的关键过程,如内审、管理评审等。
-
第二阶段审核(Stage 2):正式认证审核
-
全面、深入的现场审核。
-
通过访谈、观察、抽样检查记录等方式,收集客观证据,验证体系运行的有效性。
-
覆盖所有与质量管理体系相关的过程、场所、班次和活动。
-
重点关注绩效指标、客户要求落实、核心工具(如FMEA, SPC, MSA, APQP, PPAP)的应用、持续改进和客户满意度的实现。
2. 监督审核(Surveillance Audit)
-
目的:在认证周期内(通常为3年)确认组织是否持续满足IATF 16949标准的要求,并保持了体系的有效性。
-
频率:通常每12个月进行一次,但IATF规则允许在特定情况下调整为10或12个月。
-
内容:每次监督审核不必覆盖标准的全部条款,但必须在三年的认证周期内覆盖所有条款。审核会重点关注:
-
之前不符合项的纠正措施的有效性。
-
内审和管理评审过程。
-
对顾客投诉的处理和顾客绩效。
-
持续改进活动的证据。
-
关键过程的绩效。
-
3. 再认证审核(Recertification Audit)
二、 审核的通用流程(以第二阶段审核为例)
无论哪种类型,一次现场审核通常遵循以下步骤:
-
审核启动 (Opening Meeting)
-
审核组长介绍审核组成员。
-
确认审核目标、范围、计划和日程安排。
-
简要介绍审核方法和程序(如抽样、沟通方式)。
-
组织方介绍主要陪同人员。
-
现场审核执行
-
收集证据:审核员通过以下方式收集客观证据:
-
记录发现:审核员详细记录符合和不符合的证据。
-
每日末次会议 (Daily Debriefing - 非强制但推荐)
-
审核组内部会议
-
所有审核员汇总和评审审核发现。
-
对照标准条款,确定不符合项并编写《不符合报告》。
-
准备最终的审核结论。
-
末次会议 (Closing Meeting)
三、 审核的特点和重点
-
过程方法:审核不是简单按条款查文件,而是沿着组织的实际业务流程(如“订单到交付”、“设计开发”)进行审核。
-
风险思维:审核员会关注组织如何识别风险、制定措施并管理风险。
-
顾客导向:一切以满足顾客要求为核心,审核会非常关注客户的特殊要求(CSR)是否被识别和应用。
-
核心工具的应用:非常注重五大工具(APQP, FMEA, MSA, SPC, PPAP)在实际工作中的有效应用,而不仅仅是形式。
-
绩效评价:关注质量目标的达成情况以及趋势,数据驱动决策。
|